- Living on the edge: Opportunities for Amur tiger recovery in China 为了从科学上指导中国东北虎种群的恢复工作,我们利用大尺度红外相机监测网络数据首次分析了中国东北中俄边境区东北虎种群的密度、生存率和补员动态,同时我们应用占域模型系统评价了环境因子、猎物和人类干扰对东北虎生境选择和利用的影响。
-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s and ungulate prey shape Amur tiger occurrence in a core protected area along the Sino‐Russian border 大型食肉动物种群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人类强烈影响。加强保护不仅能保护大型食肉动物本身,还有益于与其共生的物种及所在的生态系统。然而,它们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不变的,特别是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通常通过有蹄类动物来间接影响它们的捕食者。为了检验猎物和人类活动如何影响食肉动物的出现、密度和活动节律,我们基于中国东北地区的红外相机调查数据,探索东北虎-有蹄类猎物-人类之间的时空作用模式。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人类对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其有蹄类猎物而间接影响虎的假设。
- Estimating abundance and density of Amur tigers along the Sino–Russian border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国的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由于栖息地丧失和猎杀,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为了在其历史分布区恢复虎种群,获得可靠的种群数量对于评估保护有效性极为重要。为了解东北虎在中俄边境的分布现状,我们在俄罗斯虎种群向中国扩散的重要廊道--吉林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红外相机调查,运用SECR模型估计中俄边境区域的东北虎密度在0.24-0.40只/100 km2,数量为27-45只。这项研究揭示了虎在中国东北地区种群恢复的迹象,并证明了俄中种群之间互联互通的重要性。
- Repeated expansions and fragmentations linked to Pleistocene climate changes shaped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a woody climber, Actinidia arguta (Actinidiaceae). Botany 更新世时气候变化对温带植物的遗传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木制藤本软枣猕猴桃的遗传结构是由第四纪气候变化导致的多次扩张和收缩形成的。
- Phylogeography of Schisandra chinensis (Magnoliaceae) Reveal Multiple Refugia With Ample Gene Flow in Northeast China 中国东北地区的针阔混交林是研究末次冰盛期(2万9至1万6千年)气候变化对植物影响的理想区域。由于以往研究关注的是时代时间长的树木物种,因为我们关注世代时间短(5年)的藤本植物:木兰科五味子,通过叶绿体基因,单拷贝核基因,核微卫星和生态位模型揭示其进化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