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天明教授通过粪便添加实验揭示野生有蹄类动物与家畜对温带森林凋落物分解有不同影响 该研究利用凋落物分解袋实验法(在凋落物袋中放置梅花鹿粪便和牛粪便),发现森林中野生大型食草动物和家养大型食草动物的粪便沉积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这些影响可能进一步改变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对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值得密切关注。 2024-11-18
- 王红芳副教授基于分子食性分析与食物资源调查揭示森林防火带对游食者的功能 该研究通过分子食性分析量化了梅花鹿在防火带和森林两种生境内的食性选择格局,并调查了两种生境内食物资源可获得性的差异,从食物资源的角度揭示了防火带对梅花鹿的功能。该研究对于理解防火带这一全球常见的林火管理措施其基本功能外的生态级联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2024-09-24
- 放牧影响下的鹿-虎食物链稳态转变 该研究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对野生有蹄类动物-东北虎食物链进行建模,并将放牧干扰纳入到了模型中,揭示了放牧强度与野生动物种群稳定性之间的复杂关系。该研究不仅对理解人类干扰活动如何塑造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制定平衡畜牧业与野生动物保护的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4-10
- 复杂森林场景下野生鸟类AI识别技术评估 该研究基于中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相机记录的林下15个鸟种的9717张图像数据集,测试了8种最新的AI目标检测算法,本研究还探讨了不同主干网对模型准确性的影响。这项研究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有效地识别鸟类,并为复杂生态环境中野生动物识别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2024-01-18
- 王红芳副教授发文揭示大型哺乳类食草动物在塑造和维持天然补盐点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的作用 研究证明了中俄边境防火带中的补盐点可以在生长季为梅花鹿提供钠元素的补充,并首次从土壤微生物的角度证明了梅花鹿在访问补盐点的同时,会通过踩踏、排泄等行为维持补盐点的稳定。 2024-01-15
- 王天明教授发文揭示虎豹公园狍子分布特征及其与森林结构、食物资源的关系 研究针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部地区西伯利亚狍在山地、沟谷两种地貌下的分布,分别分析了其分布与林冠结构及林下食物资源的关系,以有效了解虎豹国家公园内狍种群的分布特点与潜在机制,并对东北虎豹及其生存的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更有效的科技支撑。 2023-12-15
-
利用声学监测设备揭示放牧对国家公园声景的影响
该研究利用多种声学指数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夏季声景的属性和昼夜变化规律进行量化,在景观尺度上评估了长期林下过度放牧对声景产生的影响,为受干扰生态系统声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提供了新的见解。结合红外相机数据和声学数据,长期放牧可能通过降低梅花鹿的种群数量和鸟类、昆虫类的物种的丰富度而改变了放牧林的声学群落,证实了放牧对多生物类群的负面影响。
详见:https://tiger.bnu.edu.cn/kxyj/yjjz/d2cb8071ebb04d8a809cbdab727c2148.htm
2023-05-22 -
王天明教授发文揭示犬瘟热、种群连接和栖息地扩大对东北虎和东北豹种群生存力的贡献
研究针对中俄边境东北虎和东北豹种群面临的主要威胁,通过构建种群生存力分析(PVA)模型,在不同近交衰退和保护情景下模拟100年内种群动态,并评估不同措施的保护效益,为大型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新的见解。
详见:https://tiger.bnu.edu.cn/kxyj/yjjz/3f493abc6447429d91b7250c9379dad0.htm
2023-05-20 - 放养家畜牛因食性重叠限制了梅花鹿的分布 该研究使用DNA条形码和高通量测序技术调查了野生梅花鹿和放养家畜牛的食性,从而了解觅食竞争是否有助于梅花鹿和牛之间的回避模式,结果证实,牛较强的竞争能力和较高的营养生态位重叠限制了梅花鹿的分布与扩散,为家畜管控的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3-02-05
-
利用地基激光雷达评估大型食草动物对温带森林三维结构的影响
本研究利用地面激光雷达扫描(Terrestrial Lanser Scanning,TLS)数据,量化不同食草动物干扰林型(梅花鹿啃食林、家畜放牧林、次生林和混交林)的三维生境结构特征。本研究中提取的TLS参数与野生动物的生境需求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密切相关,有助于揭示精细尺度上干扰对栖息地结构-物种多样性关系的影响。在森林管理中,利用TLS从一个新的视角量化栖息地的结构和功能属性,从而指导局部尺度的保护实践,平衡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详见:https://tiger.bnu.edu.cn/kxyj/yjjz/aace7ec4c62c44bbadf3ecdf8ceee85f.htm
2022-01-26 -
东北虎、猎物以及人类影响下的东北豹时空分布模式
初步探讨了东北豹的时间活动节律,以及与同域分布物种之间的关系,为东北豹的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丰富了保护策略制定的科学依据,为东北豹的保护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结果表明,东北豹与主要捕食对象之间存在弱的空间重叠和强的时间重叠。东北豹与各种人类干扰之间存在高时间重叠和低空间重叠,表明东北豹可以调整其空间分布,以尽量减少与东北虎和人类之间的直接相遇,并增加捕猎的成功率。详见:https://tiger.bnu.edu.cn/kxyj/yjjz/f6a40fbf2a8d43a08c1024948eb017ab.htm
2020-03-11 -
东北虎和东北豹的季节性食性和猎物选择
东北虎和东北豹的食性研究多是基于冬季样线调查和项圈发现的虎豹捕食地点的数据。基于以上两种方法会高估大型动物在其食性中所占的比例。目前,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是,将未消化的部分 (毛发、蹄或牙齿)从捕食者的粪便样本中识别出来,与捕食者潜在的所有猎物的参考证据进行比对,确定捕食者的食性组成。
详见:https://tiger.bnu.edu.cn/kxyj/yjjz/b18a1bca5f8b4044a485d67d3c042075.htm
2020-03-11 -
猎物可获得性、人为干扰和栖息地结构是否会驱动东北虎的日常活动节律?
在本研究中中,分析东北虎,人类干扰 (人类步行或车辆),放牧以及猎物的日活动规律。接下来,将探讨一天内不同时间上东北虎与人类干扰和猎物之间空间重叠情况,因为不同时间的东北虎的活动强度不同,是否由于人类活动减弱或是猎物活动增强带来的影响尚不清楚。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提出2个假设:1) 东北虎的活动节律会与其主要猎物的活动节律尽量同步,这将减少寻找猎物时的能量消耗;2) 基于东北虎的生存策略,本研究认为东北虎会尽量躲避不利的人类干扰,选择更适宜的环境生存。
详见:https://tiger.bnu.edu.cn/kxyj/yjjz/fe2de048c7b84171b7155c49dd718d74.htm
2020-03-11 -
塑造东亚遗迹树种的核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多样性的不同过程
基于核微卫星和叶绿体基因发现三桠乌药明显划分为东亚北部和南部两个区域独立进化的种群。核基因明显受到历史气候动态变化的影响,叶绿体基因更容易受到地理隔离影响。与南部区域相比,北部区域影响的模式并不显著,可能与较短的种群历史和有限的分布范围相关。该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物种在不同分布区域、不同遗传标记的种群历史驱动因子。
详见:https://tiger.bnu.edu.cn/kxyj/yjjz/0995b01c02144f87bfc281c222c541f4.htm
2020-03-11 -
与时空重叠相关的中俄边界东北虎猎物选择
对于大型食肉动物来说,猎物资源是其最直接的生存需求,也是决定其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通过对东北虎粪便分析,发现东北虎主要食物为野猪、梅花鹿和狍。食性选择分析结果显示东北虎偏好捕食野猪。结合食性分析结果,我们认为东北虎与梅花鹿和野猪的时空分布模式是其捕食策略的一种权衡。
详见:https://tiger.bnu.edu.cn/kxyj/yjjz/5ca282e9ad664f5f96836a6d7da365ab.htm
2020-03-11 -
东北虎种群数量及遗传多样性估算
物种保护的真正目的在于保护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以保持物种的进化潜力。为了解中国境内唯一的东北虎分布区——吉林省、黑龙江省东部的中俄边境区东北虎种群遗传现状,本研究系统采集了东北虎粪便样品,成功鉴定出11只东北虎个体。遗传分析发现该区东北虎种群遗传多样性与俄罗斯远东东北虎种群相似,表明东北虎种群整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
详见:https://tiger.bnu.edu.cn/kxyj/yjjz/7b0f6165e9c34df2ba967bafa374901e.htm
2020-03-11 -
对干旱敏感的Lindera obtusiloba的遗传不连续性:支持东亚第三纪花卉细分的有利证据
东亚第三纪孑遗植物区系被划分为北部(NEA)和南部(SEA),被干旱带分隔。通过L. obtusiloba的34个种群的数据发现两个地区的种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两个区域之间的遗传分化比每个区域内大,并存在多个冰川避难所。最西端的SEA和最东端的NEA维持着祖先的种群还在SEA发现了明显的向东扩张。该结果为东亚干旱带植物区系划分提供了可靠依据。长期隔离的模式有力地支持了自晚第三纪以来在NEA和SEA区独立进化的假设,植物区之间存在明显的障碍。
详见:https://tiger.bnu.edu.cn/kxyj/yjjz/33bf4a7e51594fff86ec94e021f83dbd.htm
20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