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 prey availability, human disturbance and habitat structure drive the daily activity patterns of Amur tigers (Panthera tigris altaica)?
作者:杨海涛,韩思雨,谢冰,牟溥,寇晓军,王天明,葛剑平,冯利民
研究简介:
在本研究中中,分析东北虎,人类干扰 (人类步行或车辆),放牧以及猎物的日活动规律。接下来,将探讨一天内不同时间上东北虎与人类干扰和猎物之间空间重叠情况,因为不同时间的东北虎的活动强度不同,是否由于人类活动减弱或是猎物活动增强带来的影响尚不清楚。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提出2个假设:1) 东北虎的活动节律会与其主要猎物的活动节律尽量同步,这将减少寻找猎物时的能量消耗;2) 基于东北虎的生存策略,本研究认为东北虎会尽量躲避不利的人类干扰,选择更适宜的环境生存。
文章信息:
研究意义:
影响野生动物日活动节律的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和进化因素对日活动节律的形成上有着重要的影响。野生动物需要调节自己的生理和行为,这种调节可以帮助它们适应特定的昼夜节律来控制野生动物的日活动节律。与此同时,野生动物昼夜节律的形成也与一系列的外部环境有关,例如栖息地选择,时间生态位的选择,猎物的可利用情况和被捕食的风险等因素。近些年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野生动物的活动节律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人类干扰的影响。
研究方法:
数据采集自2014年1月到2015年5月,共计488个红外相机位点 (图 1),红外相机总工作天数为204236天。为了避免重复拍摄相同事件引起的重复计数,在数据分析中没有包含相同物种在0.5 h内的连续视频。
图 1 研究区域和红外相机位点分布图。该区域包含三个保护区 (WNR,LNR和HNR)和一块未被保护但是与以上三块保护区相连的区域和主要的居民点 (村庄和城镇)。
通过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建立东北虎活动节律与猎物、人为干扰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探讨影响东北虎活动节律的驱动因素。
研究结果:
结果显示,影响东北虎活动节律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海拔、到边境线距离,到村转距离、森林类型、道路类型,野猪、狍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表 1)。
表1 影响东北虎活动节律的模型平均结果和各因素对东北虎的影响
Note: RI is the relative variable important from model average. Variables are ELE: Elevation; DBO: distance to the boundary; DST: distance to human settlement; VEG: habitat type (broad-leaved forest, coniferous, mixed forest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and oak forest); TRA: type of trail (animal trail, dirt road, forest trail, logging road and ridge); TIME: time period (twilight, diurnal and nocturnal); S03: wild boar; S04: roe deer; S05: sika deer; S30: human activity; S33: grazing. P values (< 0.05) are highlighted in bold; Interactions between variables are represented by ×.
研究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东北虎和人类可以共存,因为东北虎可以通过行为适应,在精细的时空尺度上对人类活动做出反应,人类的干扰可能决定东北虎的活动节律。由于梅花鹿、狍和野猪在黄昏和夜间活动频繁,为避免人为干扰和增加捕猎成功率,东北虎在这段时间更为活跃。今后,将精细尺度的时空活动模式纳入保护规划,有助于东北虎的保护,包括:在黄昏和夜间,应禁止虎分布区的车辆活动;应改变经济模式,以减少当地人进行采集活动;在老虎通常活动的黄昏和夜间,应减少无人照管的放牧活动,这将减少牲畜的捕食,增加猎物的活动。也许这些措施可以在维持东北虎生存的同时满足人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