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蕾教授、王红芳副教授和管宇博士共同发文“补饲条件下DNA元条形码在东北亚白尾海雕非繁殖种群食性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东北虎豹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作者:袁嘉瞳,邓雅文,葛剑平,王红芳(通讯),管宇(通讯),鲍蕾(通讯)
DOI:https://doi.org/10.1016/j.gecco.2024.e03297
2024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王红芳副教授,管宇工程师,鲍蕾高级工程师在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发表研究论文“Application of DNA metabarcoding in the dietary pattern of a nonbreeding white-tailed eagle population in Northeast Asia under supplementary feeding”。该研究通过分子食性分析揭示了在补饲存在的情况下,白尾海雕非繁殖种群的食物组成,并发现随着越冬进程的推进,食物组成也会有发生变化。本研究是第一次使用高通量测序和DNA元条形码方法来表征白尾海雕的饮食组成。证明了DNA元条形码在描述消化和排泄相对较快的鸟类更详细的饮食模式方面的优势。为未来猛禽及其他鸟类的食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补饲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动物保护策略。由于定期补饲,大群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会在冬季聚集在东北亚的敬信湿地。白尾海雕是一种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大型猛禽。在中国,由于其稀缺性和在生态系统中的顶端捕食者作用,白尾海雕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敬信湿地的白尾海雕是亚洲白尾海雕种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对补饲食物的使用情况尚未得到评估。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非损伤采样和DNA元条形码技术,调查了围绕补饲点所在湖面的白尾海雕的食物组成。在本研究中,94%的样本中检测到了补饲食物,加权出现率(wPOO)为64.62%。除了补饲食物外,我们还从淡水、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确定了11种天然猎物,包括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2月以后,天然食物在鹰的饮食中出现的频率显著增加,尤其是海鱼。我们的研究证明了DNA元条形码在存在补充喂养的猛禽物种的饮食研究中的力量。与此同时,基于本研究结果,我们提供了多项建议,以实现对研究区域内对白尾海雕大型非繁殖种群的适应性管理。
图1 研究区概况 (a)敬信湿地和邻近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位置。灰色框架为研究的——六道泡湖 (b)经新湿地的放大图显示了六道泡湖,在那里进行了补饲和粪便取样。人们观察到白尾鹰在湖中喂养不同种类的食物,包括(c)补饲的鸡,(d)鸭科,(e)鱼。(f)冰面上的粪便样本。
图表2 按食物来源划分食物组成。食物组成以加权发生率(wPOO)表示。(a)整个越冬季(n = 106);(b)越冬阶段(n = 55);(c)北归阶段(n = 51)。
图表3 在两个阶段检测到的白尾海雕饮食中的食物物种。食物组成以出现频率百分比(FOO)表示。
推荐研究进展 + 更多
- 鲍蕾教授、王红芳副教授和管宇博士共同发文“补饲条件下DNA元条形码在东北亚白尾海雕非繁殖种群食性研究中的应用”
- 王天明教授发文揭示人类干扰景观中小型食肉动物对顶级捕食者和人类干扰的时空响应
- 王天明教授通过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粪便添加实验揭示野生有蹄类动物与家畜对温带森林凋落物分解有不同影响
- 王红芳副教授基于分子食性分析与食物资源调查揭示森林防火带对游食者的功能
- 王天明教授发文揭示放牧影响下的鹿-虎食物链稳态转变
- 鲍蕾教授和王天明教授共同发文对复杂森林场景下野生鸟类进行了AI识别技术评估
- 王红芳副教授发文揭示大型哺乳类食草动物在塑造和维持天然补盐点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的作用
- 王天明教授发文揭示虎豹公园狍子分布特征及其与森林结构、食物资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