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资讯

我站站长王天明教授与研究生参加暑期学术会议并作报告

  来源: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025-08-23

2025816-19日、19-22日在长春相继召开“中国动物学会动物行为学分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第三届全国动物声学科学与应用大会”和“第十八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我站站长王天明教授携周雨曈、李梓琛、邵宇婷、王丽博等研究生参加会议,对团队研究成果作了口头报告和墙报展示。

在中国动物学会动物行为学分会第六届学术年会上,王天明教授做了《生态恐惧与物种共存》专场特邀报告。硕士生周雨曈了题为《月光对北美温带陆生哺乳动物活动的影响》的口头报告,并获得了优秀口头报告的表彰。月光会影响哺乳动物的活动节律,在北美温带陆生哺乳动物中,恐月物种较为普遍,且多为小型哺乳动物,没有发现亲月物种;夜行程度越高的物种越恐月,即更偏好在黑暗的新月夜晚活动;哺乳动物会随着月相变化调整自己的夜晚活动量或改变昼夜活动节律。在郁闭生境(森林)和开阔生境(草原、荒漠等),哺乳动物对月光的响应模式有所差异,表明栖息地结构会介导月光对动物的影响。

硕士生李梓琛作了题为“有蹄类猎物对同类警报声和顶级捕食风险的即时行为响应”的口头报告。研究基于声音回放实验发现梅花鹿对不同生物声音的即时行为响应模式高度一致,对同类警报声响应程度最强,其次为人类声音,最后为现场捕食者东北虎与历史捕食者狼的声音。研究揭示了同类警报声相比捕食者叫声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捕食风险信息。梅花鹿保留对历史捕食者声音的响应也反映了其风险感知机制受到当前生态背景与演化记忆及经验学习的共同塑造。本研究有助于理解复杂声音环境下有蹄类猎物的行为调节机制,并为人类干扰评估与野生动物保护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微信图片_2025-09-04_122012_825.png

在第十八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上,博士生邵宇婷作了题为“20年遥感数据揭示亚洲虎栖息地破碎化程度不一致”的墙报展示,并获得了优秀墙报表彰。虎 (Panthera tigris) 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受人类活动影响,种群和栖息地高度破碎。研究基于20年遥感数据,评估亚洲虎栖息地干扰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年间栖息地干扰显著上升,2010年后速率加快。不同虎亚种栖息地干扰变化不一致,研究为虎保护措施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博士生王丽博作了题为“Living with flagship carnivores: an assessment of people's attitudes towards the tiger in Northeast Tiger and Leopard National Park”的墙报展示。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冲突成为了世界上现存的大型食肉动物所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正确处理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当地居民的态度是改善共存的关键。研究通过设计问卷,对生活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部的居民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接过70%的居民支持保护老虎。在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中,性别、饲养牲畜者以及家中有人或曾经参与过森林保护工作的人对保护态度具有显著影响。居民对老虎的信念认知和感知到的风险对态度产生了影响。研究工作为减缓人兽冲突,为国家公园的管理提供了进一步的科学支撑。

微信图片_2025-09-04_122022_129.png


 

东北虎豹多样性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邮编100875